2011年7月1日 星期五

創業三構面(Timmons_1999)

Timmons model




http://cm.nsysu.edu.tw/~cyliu/files/em26.htm



創業管理專欄(廿六)
創業管理的三大要素─機會、資源、團隊
 美國著名的創業管理專家提摩教授(J.A.Timmons)將創業(New Venture Creation)視為「機會、資源、團隊」三大要素的結合,並針對創業過程管理提出一套提摩理論(Timmons Model)。所謂Timmons Model主要強調創業家在推動創業的過程中,必須要不斷的調適、平衡、整合「機會、資源、團隊」這三項要素。 因此他認為創業管理成敗的關鍵就是,創業家如何在新事業發展過程中拿捏「機會、資源、團隊」三項要素。

中國大陸在九十年代推動市場經濟,市場面與制度面均發生大幅度的變化,而這樣的變化又帶來許多的市場創新機會,因此有人說中國市場是20世紀末期創業活動最旺盛的溫床。新華社記者吳曉波所著「大敗局」一書,描述贏海威、愛多等中國知名企業創業的歷程與最後失敗的案例。以下我們以Timmons Model來驗證,這些企業失敗的原因都是因為在市場環境變動下,沒有能夠良好的掌握「機會、資源、團隊」這三項要素間的調適與平衡。

瀛海威的創業初期成功,是因為張樹新最早看到了互聯網(Internet)在大陸市場的機會,她利用這個機會成功的募集到資源與組成經營團隊。雖然贏海威始終未能發展出一套有效的互聯網市場經營模式,但因為沒有強力的競爭者,因此瀛海威在1997年以前中國互聯網市場仍輕易的穩居領導地位。

1997年以後,中國的互聯網市場風起雲湧,許多學有專精的留學生夾著國外資訊大廠的資源以及官方支持背景進入市場。這時贏海威已經無法獨享這項市場機會,同時,她在經營模式與資源能力上都無法與網易、中華網、搜狐…等新進入者相競爭,因此市場優勢馬上就流失,並且在最後導致投資者與經營團隊分裂的下場。

Timmons Model指出,機會會隨著時間而發生劇烈的變化,創業者需要不斷的調適資源與團隊來因應新的機會來臨。贏海威的案例顯示,第一階段的機會雖然帶來資源與團隊,但張樹新與她的團隊並未能善加利用資源來獲取競爭優勢,以致錯失下一階段事業發展的機會。

「愛多」創業初期,也是胡志標看到VCD這項影音新產品將有可能打開中國家電市場的大門,因此毅然決然的集資並招兵買馬,投入這項新事業開發。胡志標是一位極端聰明又留著開拓者血液的創業家,他延攬一流的團隊人才,大規模的投入市場促銷,充分發揮有限資源的槓桿效果,並發展出一套整合生產與經銷的營運體系。「愛多」創業的第一階段,充分結合機會、資源、團隊,並且也發展出一套非常具有競爭力的經營模式,因此愛多很快就成為大陸最知名的家電品牌,產品品質也深受消費者的信賴。

不過,當許多資源雄厚競爭者陸續加入這場戰局後,市場機會立即產生質變,愛多的利潤開始顯著的下滑。這時,胡志標卻沒有能夠將「衝鋒陷陣開疆闢土」的開拓型經營模式迅速調整為「力守江山」的穩定型經營模式,反而還耗盡有限的資源與競爭者進行血拼。當後方財務虛空,自然很容易因內部的意外風險,而導致全盤崩解的不可收拾後果。果然「愛多」因為一件內部投資者權益糾紛的法律事件,引發一聯串的財務危機,而最後破產結束。

「愛多」創業的第一階段確實將機會、資源、團隊做出最佳的組合,因此成功的佔領市場,成為中國VCD的第一知名品牌。但創業者卻忽略VCD市場機會已逐漸由成長期進入成熟期,而沒有能夠將機會、資源、團隊的組合與配套的經營模式加以調整,建構穩定的經營基礎,導致功虧一簣,令人扼腕。

Timmons Model告訴我們,成功的創業家要能夠因應環境變化與事業發展階段,而適時的調整他的角色與經營模式。創業家可視同平衡桿的底座支柱,經營模式就好像平衡桿的支撐點,而「機會、資源、團隊」就好比平衡桿上的三顆的球,當球在平衡桿上不斷的變化滾動,創業家就需要適時的調整他的支撐點,這樣新事業才能獲得持續的發展。

顯然當前中國許多第一代的創業家,在創業的平衡桿上,對於如何調適「機會、資源、團隊」三顆滾動的球,經驗與技術上還是有所不足。不過我們可以預期,第二代的中國創業家在前人的經驗基礎上,必然會有更好的表現。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