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8日 星期六

timeline of apple releases

mobile application store Growth 60%(2009~2010)

Apple maintains lead in mobile app store revenues, but its share is shrinking fast

Growth. You don't have to be Gordon Gekko to recognize that exponential growth in revenues is the mark of both a buoyant industry and, on an individual level, a healthy participant within it. Kudos must, therefore, be handed out to all the top four app stores globally, as each one expended its total revenues by over 130 percent between 2009 and 2010. Interestingly, Apple's growth looks to be slowing down as the App Store begins to reach a saturation point on smartphones, while Nokia's Ovi Store and Google's Android Market blossomed during 2010 by multiples of 7.2 and 8.6 times their 2009 size. Apple's share at the top has shrunken as a consequence, a trend that looks likely to continue when Windows Phone 7's Marketplace and the Ovi Store are melded into one through this year and beyond.

2011年6月17日 星期五

美國Nielsen(2011.05) ios,Android,RIM

Android Leads in U.S. Smartphone Market Share and Data Usage

May 31, 2011
Smartphones and the consumption of mobile data continue to grow in popularity in the U.S. – 37 percent of mobile consumers now have one  – and Google’s Android operating system (OS) is proving to be the most popular.  According to Nielsen’s April survey of mobile consumers, 36 percent of smartphone consumers now have an Android device, compared to 26 percent for Apple iOS smartphones (iPhones) and 23 percent for RIM Blackberry.
smartphone-market-share
Hungry for Data
Consumers with Android and Apple iOS smartphones exhibit data-intensive usage:
  • 74 percent of Android smartphone owners and 79 percent of iPhone owners report having downloaded apps in the past 30 days
  • 43 percent of Android owners and 46 percent of iPhone owners say they streamed online music or mobile radio in the past 30 days
  • 35 percent of Android smartphone consumers and 37 percent of iPhone owners report having watched video or mobile TV in the past 30 days
But while a higher proportion of iPhone owners engage in these kinds of activities, consumers with Android devices who engage in these activities consume more data on average.  An analysis of nearly 65,000 cellphone bills in the U.S. reveals that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11, Android smartphone owners consumed an average of 582 MB of data each month, compared to 492 MB for iPhone owners.
smartphone-data-usage

全球手機出貨市佔率2011.05

全球手機市占率,宏達電首勝索愛、Moto

撰文者:數位時代發表日期:2011/05/21
推文至Facebook 推文至騰訊微博 推文至新浪微博 推文至Plurk 推文至twitter
宏達電又有新的突破,今年首季以市占率2.2%,首度擠下摩托羅拉(Motorola)與索尼愛立信(Sony Ericsson),成為全球手機第7大品牌,也是宏達電歷年排名最好的一季。 根據顧能公司(Gartner)公布最新全球手機市占率顯示,宏達電上季手機銷量共達到931萬支,比去年同期增加1.75倍,表現亮眼,雖然落後RIM的市佔率3%,但已取代RIM成為美國第2大智慧型手機品牌。 蘋果iPhone上季全球手機銷售量為1688萬支,比去年增加快一倍之多,市占率也從2.3%成長至3.9%,市場佳績讓蘋果穩居全球手機第4大品牌。 相對蘋果和宏達電第一季都大幅成長,而諾基亞(Nokia)和三星(Smasung)全球市占率則雙雙下滑。諾基亞首季銷售1.76億支手機,市占率25.1%,雖排名仍是第1,但市占率卻是1997年以來新低。三星排名第2,市占率為16.1%,低於去年的18%。 就整體而言,上季全球手機銷售量共4.27億支,比去年同期成長19%,其中智慧型手機銷售量表現強眼,銷量超過1億支,占上季總銷量的23.6%,比去年同期大增85%。

2011年6月16日 星期四

宏碁2010策略說明摘自經濟日報10月報導

施政榮在EMBA演講(2011。05)

新聞圖片來源:台灣醒報  實際入稿日期: 2011-05-23
施振榮:品牌不比代工賺 盡社會責任
【台灣醒報記者章文報導】來自各校EMBA學程的學員們日昨參加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所主講的「品牌全球化與企業再造」企業論壇。施振榮指出,宏碁經營品牌是出自使命感,他直言,做品牌不一定比代工好賺,但是試想:如果你在歐洲看見每三台筆電就有一台是Acer(宏碁),你的感覺如何?他說,蘋果也許比較賺錢,但是宏碁的市佔率一定比較高。

五月21(六)晚間,「品牌全球化與企業再造」企業論壇由政大商學院院長陳春龍引言,並由政大商學院于卓民教授主持,與談人為交大管理科學系教授朱博湧。施振榮的演講內容分別為品牌經營、企業文化建立、全球化經營與企業的變革管理。

施振榮一開始就破除大家對品牌經營的許多迷思,例如品牌不一定比代工好賺、控制管銷費用比控制成本重要、要訂單更要講究訂單品質等等。

他也指出,品牌的價值取決於品牌定位,因為品牌的價值等於品牌定位乘以品牌知名度。他說,品牌是有生命的,品牌要有創意,顧客才會記得你。他也說,品牌是長期的智財權,未來的時代將是「智權品牌密集」的時代。

施振榮也說明宏碁如何轉變及改革內部企業文化。他強調「信念加上言行」,即為打造企業文化的幸福公式。他說,主管與員工間的溝通與共識都必須自組織還小時就要開始建立,並從簡單的口號,來建立開始建立企業的共識。他不諱言的說,宏碁在快速成長的過程中也曾遭遇多角化經營、拓展海外分公司所造成的內部文化的挑戰。

施振榮最後表示,他在2004年底交棒,深深感到「霸道」雖能做大,但「王道」才能做久,西方社會注重霸道治理,但是企業不能只靠一個人,他意有所指的說,宏碁從八零年代創立至今,歷經了數次組織再造與變革,面對近來企業內部的人事更替,宏碁堅持走出自我的台灣價值,並以王道而非霸道的精神治理。

他說:「宏碁創業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盡社會責任。」此言令全場聽眾為之動容。

(圖:施振榮演講神情,政大EMBA提供)

Apple第一季財報再次創紀錄(2011,Q1)

Apple第一季財報再次創紀錄: "
Apple在今天發表第一季財報會議,原先外界擔心Apple會受到日本地震影響產能和銷售,不過從第一季財報來看,表現仍然亮眼,再次創下最好的紀錄。

Apple財報持續創新高

英文財報參考
今天Apple發表2011年第一季財報(相當於美國財政年度第二季),第一季的營收再次創新高,是有史以來最好的非假期季財報(美國通常將第四季(或財政年度第一季)稱之為假期季(Holiday Quarter)因為零售業受到感恩節和聖誕節的加持,這一季的營收會絕對優於其他三季,因此其他三季則稱之為非假期季)。

本季Apple營收$246億美元,淨盈利為$59億美元,相當於每股獲利$6.4元,相對於去年同季的$130億營收和盈利30億,幾乎是成長一倍,相當驚人。毛利率則是41.4%,和去年同期的41.7差異不大。國際銷售的總額佔全部比例59%。這和假期季的淨盈利$60億美元幾乎ㄧ樣,顯示今年的Apple可望再次衝高年收入。

財報重點:

-與去年相比,大幅度的成長。iPhone、iPad、Mac都是讓財報亮眼的三大主因。

-Mac出貨共376萬台,MacBook Air的銷售強度幾乎與MacBook Pro相同,在萎縮的美國電腦市場中,逆境成長。

-Lion預計今年夏天發表,WWDC上會展現完整的功能。

-iPod系列銷售900萬台,雖然下滑但是仍然比先前的預期還亮眼。iPod Touch佔去50%iPod的銷售總額,是目前最熱門的iPod產線。

-iTunes Store營收是有史以來最好的,14億美元。超過1億本電子書下載。

-iPhone出售1860萬台,年增長113%,遠具意義的大幅成長。同時也在企業市場中持續成長。

-iPad持續領導市場,469萬台在第一季售出,本季所有製造的iPad 2都已經出售完畢,將努力提升產能來滿足消費者需求。

-本季(3月)結束時,共累積1.89億台iOS裝置。

-支付App Store開發商超過20億美元

-40家Apple Store將在今年陸續開幕,其中過半會在美國以外的市場,中國也預計開幕第五家Apple Store。

-期待新的商品線

會後記者提問整理:

Q:生產線受到日本地震任何的影響?

A:令人震撼的悲劇。Apple有著悠久的關係與歷史和日本合作,我們對此災難感到難過。關於日本的商業,在營收上有影響,但是原料的取得並沒有太多阻礙。全球的供應鏈,沒有任何成本和支援上的影響。我們從日本取得多樣零件:LCD顯示器、光碟機、NAND記憶體、樹脂塗料、鋁箔等等。部份廠商受到地震影響,不過我們的團隊緊急的聯繫和妥善的應變,目前到第三季沒有太大的影響。不過有部份仍然狀況不明朗,很難預測第三季以後是否有所變化。

Q:iPad 2的缺貨狀況?

A:iPad 2的需求相當驚人,我們仍然想盡辦法提升產能中。同時我們也會陸續在更多國家開賣,我們有信心在接下來的第二季提供更多的貨給更多的消費者。

Q:你認為LTE已經成熟了嗎?Apple對於LTE有任何急迫性或想法?

A:當我們與Verizon合作時已經被問過這個問題。第一代的LTE晶片受到很多的設計壓力和被迫妥協的因素,有些因素導致我們沒有意願生產。我們目前對於iPhone 4和iPhone 3GS的銷售感到滿意,銷售1860萬台的成績比我們想像的還要理想。

Q:Mac在國際市場的表現如何?

A:Mac在亞州市場的成長是驚人的,有些地區高達76%的成長。許多的地區也都持續大幅成長中。舉例而言,日本就有很棒的增長。在美國以外的地區市佔率低於美國,但是這充分說明我們仍然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和機會。Mac已經連續20季的成長表現優於PC產業。趨勢仍然持續蔓延中。

Q:你如何看待iPhone和IPad在大型企業中的接受程度是否給Mac有更多的機會?Mac有機會打開這個大門?

A:明顯地,似乎這些商品已經帶給Mac很棒的連帶效應。這也說明了Mac成長的部份原因。

Q:CDMA的iPhone有機會進入不同的市場?

A:我不想提到限定的細節,但是我們不斷的尋找對我們有幫助的合作夥伴。我們在本季增加了三個電信業者,未來會不斷增加。

Q:Android和Windows之中有任何相似的成長?Apple如何保持高成長來對抗其他人?

A:昨天comScore公佈的數據,顯示iOS平台在美國超越Android的銷售。我們發表iPad 2,並且iPad 2ㄧ生產就馬上售出。最大的軟體商城是優勢。我們感到很高興目前的表現,我們認為iPhone的整合性做法比Android的分割不統整還要理想。使用者會明白我們希望提供的使用經驗,很少有人希望自己去整合系統。

Q:請假中的賈伯斯對於公司的運作了解多少?

A:他仍然請假中,但是我們定期的都可以看到他。同時,他也持續的摻與重大決策。我了解的是,只要他可以負荷的情況下他會立刻回到公司。

Q:在iPad的需求上市不是預測錯誤?

A:我們已經很努力提升產能,iPad 2的產量比第一代還要多,所以才有自信繼續再更多國家開賣。

Q:對於一年一機的iPhone和iPad有任何可以分享的?

A:我們重來不對於尚未發表的商品做評論。因此我沒有什麼可以分享的。

Q:任何電信業者對於iPad有興趣推出電信方案?

A:少部份的國家推出綁約的服務(日本和少數歐洲國家)。但是大部份的消費者似乎偏好無合約的方式。

Q:提告三星侵權的看法?

A:我們是三星最大的客戶。對我們而言,三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零件供應商。可惜的是,我們感覺到三星行動部門有越線的舉動,因此不得不訴諸法律行動。


"

[觀點]給我一個買平板的理由?

[觀點]給我一個買平板的理由?: "
iPad、平板,這是2010年的驚喜。在外界不看好的情況下,Apple硬是殺出一條蘋果路,證明平板電腦是有龐大的市場存在。如今,全部的廠商都投入這場戰爭,即將進入肉搏戰。腦中不禁擔心這會不會是小筆電翻版,而你能說出一個買平板的理由嘛?

iPad或AndroidPad?


Tablet(平板)並非Apple創出的名詞和概念,我家到現在仍然有一臺Acer出版的平板筆記型電腦,換句話說它可以使用觸控筆點擊螢幕,也可以像一般的筆記型電腦ㄧ樣打字、操作。這可是多年前就已經存在的商品,這台電腦還是Made in Taiwan,從這點大家應該就可以知道他的歷史了。

是的!回想大概6年前左右,平板電腦的概念一度抬頭,因為這樣的電腦其實很適合年紀長一些或者有特殊功能需求的使用者。觸控筆很方便,只要點點點就能快速的開啟檔案、文件、上網、打字,但是為什麼終究還是沒落了?

主觀的看法是,當時將平板加入筆記型電腦的想法的確很好,但是每次要使用時卻要把螢幕翻平然後拿出觸控筆,忍受有時候會Lag的觸控情況、加上玩遊戲和軟體應用沒辦法直接使用,這些因素似乎讓平板電腦的設計不受市場青睞。

因此,儘管平板的概念不錯,適合年輕人、老年人、不懂如何打字的人、想直接操控的人等等族群,看似更廣的目標消費族群,卻在銷售上沒有很大的進展。

從現在的觀點往回看,當時的平板失敗或許與「無法跳脫筆記型電腦」的思考框架有關係,同時以數年前的技術,行動裝置的設計並不成熟,導致平板無法以苗條的曲線現身,這些種種原因都造成平板概念胎死腹中。

2010年,賈伯斯在外界謠傳多時之後,終於在1月舉行特別記者會。一開頭他就提到,小筆電(netbook)沒有帶來革命,勉強只能說是便宜且低運作能力的筆電而已。這讓我回想到當時的平板電腦,它並沒有帶給消費者重大的意義上、實質上改變,勉強只能說是加入了觸控筆設計的筆電而已。

賈伯斯把iPad定位成介於iPhone與Mac之間的商品,換言之,是介於手機與電腦的全新商品,Apple並沒有把iPad定位成平板電腦(Tablet),Tablet是媒體後來給與這類商品的統稱。對於消費者而言,這些名稱、定位可能是很無意義的事情,但是對於開發者而言,這是很重要的第一步,對於商品給與定位。

iPad的成功,來自於全新的定位和模式思考。如果我們已經有筆記型電腦,為什麼還需要買一臺功能差異不大,只是螢幕比較小的商品。當時不論是哪個品牌推出的平板電腦,和一般筆記型電腦的確有差異,但是這差異實在太小,沒有價格和功能上的絕對差異,導致消費者更加混淆兩者之間的差異。

在2010年1月的發表會上,賈伯斯成功的將Pad的想法帶給所有的聽眾。「行動裝置」的時代來臨,行動裝置的重點是:快速、方便、不必等待、智慧型手機的經驗、軟體便利擴充、方向感應等等因素。

所以,iPad、uPad、AndroidPad、Playbook、............不管你是什麼Pad,平板的概念從「延伸的筆電」進化成「全方位的娛樂裝置」,這是成功的一個因素,因為差異夠大,吸引力夠。這與iPad發表會後,媒體對於這類商品是否有空間生存的疑問剛好相反,當時外界的質疑是,大家都有手機和電腦,誰還會需要這個不上不下的商品?的確,這個質疑正確,但是也因為這個質疑讓iPad大舉成功,原因是它不是任何商品的進化,他是全新的誕生,一個完全不同的市場定位。

對了,如果沒有智慧型手機的成功,我想iPad或任何的Android Pad也無法這麼搶手,因為很多的使用經驗是需要時間累積的。當消費者習慣智慧型手機的系統運作邏輯後,將經驗移植到平板上也相對的簡單許多,熟悉這個跳脫電腦思考模式的系統。

在討論完我認為的平板為什麼會成功後,回到主題「給我一個買平板的理由?」。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不論是接受媒體採訪、還是朋友的詢問,這的確是很多想購買iPad、或是沒有夠買iPad人心中最大疑問(當然,那些一出就已經購買的人,沒有想這個問題的時間,就已經刷一下去了)。

絕大部份在iPad上市後,就馬上購買的人,被歸類成Innovators、Early Adopters族群,通常對於新商品有較高的接受力和負擔能力。在過了這個階段過後,銷售者會面臨如何持續提升銷售,而身為消費者的我們會面臨買個iPad的理由。

對於我而言,我不認為有任何人需要iPad、Android-Pad、或PlayBook,同時以目前的狀況,它也沒有能力完全取代任何的電腦。但是不需要不代表沒人買,這兩者之間仍然有些差異存在。

如果你還沒買iPad第一代,我建議你買iPad 2,如果你還沒買Android 2.3的Pad,我建議你等3.0的Pad。iPad的原因是:iPad 2是完整的行動娛樂裝置,至於Android 3.0,這才是Android平板完整的支援,相信我2.3和3.0在相同的硬體上,性能還是有差的(以平板螢幕大小情況下)。

以iPad 2為例子,它是一個功能強大、行動娛樂、攜帶方便的主機,下則影片可以淺顯易懂的說明當iPad 2搭配1080p HD的電視時,高效能的遊戲表現,不論是影像細緻程度、遊戲享受、內容都不輸家庭主機。



iPad可以拿來幹嘛?做簡報、做文書、做財報、看電影、看影片、上網、聽音樂、收發Email、玩遊戲、視訊通話、導航、行程規劃、電子書閱讀、音樂創作等等等..........。


當然,iPad不是萬能,它仍然有先天上的限制。例如,如果你習慣用滑鼠~那可能要練練你的手指,因為接下來多時間需要用手指來操作。許多商業上的操作,他仍然沒有那麼容易,像網友分享的,內建的郵件軟體很難一次把多封郵件的附加檔案放在一起,然後轉寄,必須多出很多步驟。

基本上,如果你期待它像電腦一模一樣的概念運作,那我的建議會是買台電腦就好,平板可能不適合你。換個角度想,難道你期待把筆電拿起來左右搖晃玩遊戲,或者點擊筆電的螢幕射出Angry Brid嘛?是的,請跳出電腦系統的思考邏輯,它不是任何東西的延伸產物。

「給我一個買平板的理由?」,或許買一個東西需要的是藉口,而不是理由。iPad類平板絕對無法取代你目前所有的電腦裝置,未來或許有一天會,但至少不是現在。不過同時,它也帶來其他電腦裝置沒有的娛樂享受!

"

[觀點]為什麼蘋果迷硬是要白色?

[觀點]為什麼蘋果迷硬是要白色?: "
白色iPhone 4在遲到10個月後,在全世界許多國家同步上市,這其中包含台灣,有網友戲稱這是台灣首次在iPhone系列首波上市名單中,當然要力挺。除了這個帶有搞笑意味的理由外,有什麼原因讓Apple迷硬是要白色?

白色的魔力?


簡單、乾淨、明瞭是Apple近幾年大紅後給人的印象,這也是賈伯斯希望將美學與科技結合的成果,Apple的明確定位,也成為許多設計人士喜愛的工作平台,原因是:簡潔有Power。

但是Appleㄧ路走來並沒有那麼的簡潔,這是經過許多考驗、挫敗、學習、重新定位後的成果,也可以說是近代Apple的全新形象。Apple大致上可以分成三大時期:草創期、無賈伯斯期、賈伯斯重返期。當然,這是我的歸分法,每個人對於Apple的歷史研究可能都有不同的看法。

草創期大略包含前創期、Apple I、Apple II時期、值到賈伯斯離開Apple,賈伯斯和Woz共同推出了Apple I,意外的大受好評,瞬間資產增加,讓Apple快速的成長,並且推出Apple II、Lisa等許多新商品和概念商品。成功讓賈伯斯首嘗明星光環,然而隨之而來的是IBM、微軟競爭的壓力和內部的角力。最後賈伯斯離開了Apple,而Apple也進入了黑暗時期,期間不斷的更換市場策略和總裁,但是始終找不到出路,甚至接近破產的邊緣。在無解藥情況之下,找回了當年被視為敗將的賈伯斯,接著Apple重返榮耀(榮耀或許太沈重,應該說重返應有的水準)。

從文字歷史很難體驗Apple的核心價值轉變,但是如果藉由Apple Logo或許可以更清楚的呈現:

第一張圖是Apple最原始的設計,圖中是牛頓坐在蘋果樹下的畫面,這個Logo令人理解,但卻無法令人留下深刻印象。這是草創初期的Apple,這張圖一直沿用到了1975年。1976年,彩色線條的Apple Logo出現,已經看得出現在Logo的外貌了,唯一不同的是顏色的搭配。外型簡單但是內部豐富,這或許也代表了當時Apple極度想把商品線不斷擴充,豐富公司商品線的策略,然而諷刺的是,這張圖的後半時期正是Apple最黑暗的時代。

第三張黑色Logo,在賈伯斯重返Apple後的第二年(1998)推出,到現在還可以在部份商品包裝上看到,例如iPad後方的Logo正是黑色的Apple。它成為了Apple的精神一部份,在Logo背後的故事說明了一切。賈伯斯重返Apple,首先他把許多部門、商品喊停,重新整合公司,並且明確的定位「Apple該做自己熟悉的生意」,所以大家把重心回到電腦上,簡單、整潔、明確的概念在這個時候慢慢發酵當中。

其實黑色的Logo和第四張帶有透明的Logo出現時間差不多,黑色的Logo也不完全算是正式的形式,大部份是出現在包裝、商品或需要反白的對比色上。透明的Logo則在iMac、G4 Cube上出現,原因是這些商品都採用透明性質的外殼,例如壓克力或塑膠材質。

最後一張是現在Apple商品上相當常見的Logo,不論是官網、商品、說明書、還是開機畫面,白色的Logo相當明顯也清楚。當然,有時候你不見得會想要一直看到它,如果它一直不散去,這表示你的系統卡住了。



Logo的演變部份代表著Apple文化、定位的轉變,從複雜到簡單,從雜亂到明確,這是近代Apple能夠竄紅的原因。白色和黑色是顏色學中最容易解釋的顏色,一個是反射所有的光、一個則是吸收了所有的光,他們是完全相反的物質結合方式,但是在某層意義上,他們代表的都是「簡單」。


或許從這個觀點可以解釋,黑白兩色為什麼對於許多Apple迷來說有這麼大的吸引力。你可以以想像MacBook Pro搭配彩色的Apple Logo嗎?

簡單有時候是種讚美,簡單有時候卻是種嘲笑,Apple的簡單,你覺得是哪種呢?白色的魅力還是令我有點驚喜!

"

Apple將取代Nokia智慧型手機寶座(2011.Q1)

Apple將取代Nokia智慧型手機寶座: "
儘管整個行動電話產業上,Nokia的出貨量仍然領先其他對手很多,但是屹立不搖的智慧型手機霸位可能即將被Apple超越,而其他品牌的大幅成長也使Nokia的地位岌岌可危。

Apple的霸主夢?


根據IDC的預估,今年第一季整體的手機出貨量Apple佔市場的5.0%左右,和去年同期的2.8%相比,出貨量的成長幅度為114%。第一名的Nokia今年第一季的出貨量小幅成長0.6%,不過整體市佔率從原本的34.7%大幅下滑到29.2%。

從上圖可以看出,目前全世界前五大的手機製造商,僅有Apple與***ZTE兩者在出貨量和市佔率上是成長的狀況。而Apple與第三名的LG差距也越拉越近。

如果進一步將手機產業分成傳統手機和智慧型手機,Nokia長久以來屹立不搖的第一名地位,恐怕會在今年就失去。在智慧型手機產業平均成長79.7%情況之下,Nokia的成長僅為12.6%,可見與Windows Phone 7拉攏的策略目前還沒有呈現在銷售成績上。

反觀專注研發智慧型手機的Apple,已經快速的成長,並且有可能在下一季就躍升成第一名。現在讓Apple背感壓力恐怕不是Nokia,反而是成長幅度更驚人的Samsung和HTC。

HTC同樣主打智慧型手機市場,以多變化的設計和多選擇的商品線,打入各個族群。Samsung則目標明顯,緊咬Apple不放,價格上、外型上、性能上都是以iPhone為假想敵,希望能成為Android的Apple。

至於昔日的美國驕傲RIM(黑莓機),在近年也遇到系統開發跟不上iOS和Android的問題,加上全球市場的佈局過慢,導致市佔率大幅下滑,如何拯救失去的疆土,將是RIM的一大考驗。


"

2011年6月15日 星期三

你不能不認識:SWOT 跟它的 6 個好朋友們

你不能不認識:SWOT 跟它的 6 個好朋友們: "



以前在賣企業 IT 軟體的時候,最怕的就是跟 IBM 打對台,因為 CTO 只要說:「買 IBM 就像買保險一樣,如果出事了,頂多跟老闆說,我都已經買頂級的 IBM 了!」你就沒轍了。但其實這句話是很有問題的?它顯示出的不是 IBM 的厲害,而是這些老闆的無知和漠視。

而身為創業者,這就是你的機會。只要你很清楚的知道自己在幹嘛,你就有可能比這些恐龍有效率,你就有可能有一天打敗他們。今天剛好看到一篇文章,作者分享了 6 個常見的「錯誤管理方法」,我覺得非常值得你們參考,加入了我自己的意見,整理如下:

SWOT 分析


台灣的教育特別重視「套公式」,所以很喜歡濫用這些管理學工具。回台灣的一年,我看到 SWOT 模型被用在政府專案、商業計畫書、比賽申請表,甚至連求職履歷表,都要 SWOT 一下。天啊!你們到底知不知道 SWOT 在歐美根本已經被證實是一個無用的工具嗎?每次看到典型的 SWOT 結論:「我們的 Weakness 可以轉為 Strength, 我們的 Threat 也是我們的 Opportunity」,我就又氣又好笑。既然都是一樣的,那你還分析個屁,別再浪費時間了吧。

績效獎金


這也是另一個普遍被誤解的工具,事實上,除了「業務」之外,一般的員工,尤其是當你在做網路創業這種創造新知識的工作,根本無法事先定義「績效」,然後事後再依據這些定義來「獎勵」員工 — 你怎麼可能在半年前就知道你要 pivot 呢?所以,還不如讓每個人都成為公司的股東,一起為美好的未來打拼,有效率多了。

腦力激盪 (Brainstorming)


做腦力激盪就像說「我今天要來創新」一樣,根本完全是本末倒置的行為。好的 ideas 不是叫一群人到會議室,把他們關在裡面 72 小時就可以生出來的。相反的,好 ideas 往往是在執行的過程中不斷的碰撞後,突然有一天跑出來的。所以別再迷信「腦力激盪會議」了,叫大家去實作,做著做著就會有更好的 ideas 回來了。

廣告投報率 (ROI)


現行大多的「廣告投報率」,往往是媒體公司為了要搶廣告主的預算,所硬生出來的假科學量測方式。曝光、流量、到訪、點擊數、點擊率、CPC… 這些對你一點都不重要,你要的是買單的客戶、付錢的消費者,就這麼簡單而已,千萬別再傻傻的被媒體代理商牽著走了,他們也不知道自己在幹嘛。

Facebook 粉絲人數


另外一個最近常見到的行銷軍備競賽,就是看哪個品牌的 Facebook 粉絲人數比較多。天啊!你不知道有一種東西叫作「殭屍」嗎?粉絲數再多,如果他們不是活躍的,對你根本一點意義也沒有。重點是這些人會不會買你的東西,會不會向他們的朋友推薦你的品牌。大企業錢很多,傻傻的叫 Facebook 行銷公司去幫他們買粉絲,那是他家的事。身為創業人,你千萬要知道,粉絲貴在精,不在多,千萬別落入了這個陷阱。

專家和大神


台灣人常常對「專家」有莫名的崇拜,喜歡沒事就叫人家「大大」、「大神」,好像這些人都不用吃飯、不會犯錯、講什麼都對一樣。更奇怪的是對大學教授的尊崇,說真的,他們也只不過就是多念了一些書,多讀了寫了一些論文,如此而已,並不是樣樣都行的。(上一次我們聽一個「專家學者」的話投票選總統,結果你還記得發生了什麼事吧?) 要知道,這世界上沒有誰一定是對的,也沒有誰一定是錯的。人家跟你講一件事,你要去了解背後的原理和因果,然後形成自己的判斷。如果連這樣都做不到,只會傻傻的照單全收,那我看你還是別出來創業了吧!

以上,就是 SWOT 和它的幾個好朋友,希望能夠給你們一些思考,加油!

好久不見的 appWorks Startup Mixer 回來了,6/24 (五) 6pm 在 BCDog Cafe,每個報名的團隊將有一分鐘的時間上台自我介紹,而且當然一定要是完全免費,大家請圈好月曆,報名頁隨後送上!

(Image via photomagnon, CC license)

相關文章

"

2011年6月14日 星期二

史無前例, 1000萬觀光人次,商機振奮全台

黃金10年來了!(上)
台灣觀光人次已從300萬快速增加到2010年的560萬。今年6月即將啟動的陸客自由行,象徵台灣黃金10年的啟動,各產業無不摩拳擦掌,準備大賺觀光財。
【文/王一芝】
史無前例, 1000萬觀光人次,商機振奮全台

去年聖誕節前一天,早上不到9點,松山機場旁的交通部運研所大樓國際會議廳,座無虛席,連走道上都站滿了人,他們都是為了全國觀光發展會議而來。

像這樣大型的全國性觀光會議,上一次是在十年以前。 當時每年來台觀光人次僅有200多萬,時任交通部長的葉菊蘭為了衝量,召開21世紀台灣發展觀光新戰略國際會議,找來38個國家的專家學者,為台灣開診斷書。

但去年底的這次會議完全不一樣。

因為台灣的觀光版圖已經不可同日而語。誠如會場上交通部部長毛治國所言,這次是為了迎接未來每年1000萬國際觀光旅客的到來預做準備,也就是說,年度外籍來台人數將從2010年的560多萬人次,在四年內再成長一倍。

有趣的是,這次台下坐著的人,有很多是以往刻板認為和觀光八竿子打不著的業者。像衛生醫療、精緻農業或文化創意等領域,都相繼看上了台灣觀光產業了。

「原來觀光是門好生意,想盡辦法也要和觀光沾上邊,」一位與會的衛生署官員直言。

過去觀光始終被刻板認為是吃喝玩樂的行業,總是最先被提起,最後才被落實。

沒想到風水輪流轉,現在政府政策支持,讓觀光旅遊業突然間資源豐沛起來,竟然成為國內各產業的領頭羊。在2011年經濟內外需皆回溫的情況下,被期許帶領內需產業往前衝,協助台灣走出「無感復甦」。

那一天,六場分組討論的議程裡,幾乎每位主講者上台的第一句話,都是慷慨激昂地大聲急呼,「台灣史無前例的觀光大浪潮即將在民國百年襲來,你們一定要趕快做好準備,因為大商機來了!」

此話一出,台下聽眾的眼睛全不由自主亮了起來,因為台灣觀光業已經好久沒有出現這樣振奮人心的消息了。

從1976年台灣迎來第100萬個國際旅客,13年後的1989年,才產生第200萬個,又過了16年,第300萬才在2005年發生。

所幸這幾年增加的速度變快了。不到四年,第400萬來台國際觀光客在2009年實現了。

2010年短短一年內,更繳出破紀錄的556.7萬人次,比前年成長26.7%,整整多了150萬人次,為台灣帶進超過2700億的觀光外匯收入。

成功開拓國際客,開放陸客如虎添翼

相較於世界觀光組織(UNWTO)預測,亞太地區觀光業年成長平均值是5%~7%,台灣有高於將近四倍的亮眼表現。

台灣也因此被亞太旅遊協會(PATA)評選為去年東北亞外籍旅客成長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包括南韓、香港和大陸,都遠不及這樣的成長。

台灣觀光產業能夠大幅成長,背後最重要的原因,來自於對不同國際觀光客源的成功拓展。

比對過去兩年的各國來台人數,去年幾乎每個國家都有成長。幅度大的像是實施來台免簽證的馬來西亞,有超過七成的成長,就連過去屢攻不下的歐洲市場,也破天荒成長了3.16%。

「由於經費有限,我們把大量廣告下在日本、韓國和東南亞市場,至於歐美,則先開發通路,務必使每顆子彈射中目標,」交通部觀光局長賴瑟珍歸功於遠交近攻的務實策略奏效。

當然更不能忽視「陸客」,這群幫助台灣提前達標的最大功臣。

從2008年7月開放陸客來台觀光,至今已有超過215萬人次來台,兩年內成長11倍之多。

光是去年來台的陸客,就有163萬,比前年成長了67.75%,遠遠地超越第二名日本的108萬,取代日本,成為台灣第一大客源市場。

也就是說,平均每10個來台觀光客當中,就有3個是陸客。

「要不是占來台旅遊總人次三成的陸客,去年根本破不了500萬,」2008年以前,就極力呼籲政府開放陸客來台的台灣觀光遊樂區協會理事長朱鍾宏表示。

朝入境大於出境人次目標發展

台灣觀光業的動能蓄勢待發,今年的表現更是眾所矚目。

身為交通部觀光局50年來首位女局長,賴瑟珍去年底就大氣魄地訂下,今年將以650萬來台觀光人次為目標,並朝入境大於出境人次發展。

「比去年成長100萬人次的目標,應該沒太大問題,」一位觀光局官員信心滿滿地說。

他分析,去年港澳旅客來台超過79萬人次,今年觀光局駐港澳辦公室被要求成長三成,配額是100萬;而剛結束的星馬國際旅遊展上,台灣商品大熱賣,預計今年星馬旅客來台旅遊人數,還有大幅度成長空間。

至於泰國、韓國來台旅客,最少還會成長三成,「這兩個國家的團客,已經多到旅行社不敢再接,因為台灣缺乏泰語、韓語導遊,」這位觀光局官員私下透露,只要會說泰語、韓文的,來報考導遊幾乎一考就上。

最令人期待的莫過於陸客。

從今年開始,每日陸客觀光團來台人數已從去年每日限額3000人,放寬到4000人。再加上眾人引頸期盼、即將在6月開放的陸客自由行,已經進入倒數階段。 預估今年陸客來台觀光人數將再創歷史新高,「全年陸客來台觀光,可望首度突破200萬人次,」賴瑟珍保守估計。

「光今年1、2月到小人國的陸客團人數,就比去年整年度的陸客還多,」本身也投資經營小人國主題樂園的朱鍾宏興奮地表示,來台觀光的陸客人數成長勢不可擋。

陸客的商機到底有多大?根據行政院主計處估計,去年陸客來台觀光對GDP(國內生產毛額)貢獻約為650億,挹注台灣經濟成長率0.28%。

旗下擁有首都、台北、大都會和台中客運約3000輛車巴士的首都客運董事長李博文,不久前造訪占地超過90公頃,集飯店、遊樂場及購物中心於一體的高雄義大世界。

受邀共進晚餐時,近來被喻為「新南霸天」的義大世界負責人、聯集團創辦人林義守不禁感嘆,南部與北部的經濟差距愈拉愈大,首先受到衝擊的,就是需要人潮的義大世界,「我不得不承認,唯一可以救南部經濟的,就是陸客,」李博文引述林義守說的話。

台灣前五大旅行社、雄獅旅行社董事長王文傑也不只一次地表示,台灣觀光業已經進入黃金十年,而今年就是名副其實的觀光元年。

日本地震,台灣受惠觀光轉單效益

只是,當全台業者沈醉在「觀光救經濟」的大觀光年美夢,沒想到半路卻殺出一個程咬金。

發生在日本的311九級大地震,讓台灣觀光業也同時受災。

來台旅遊的日本觀光團大幅衰退,導致國內飯店住房率一度下降三成,這還不打緊,原本被觀光局寄望兩成以上成長的台灣第二大客源國日本,可能連去年的108萬來台人數都守不住,讓賴瑟珍大嘆,「碰到了也沒辦法,觀光本身就是非常敏感的行業。」

所幸,轉單效應撐住台灣觀光業,讓觀光局這張650萬的支票,暫時應無跳票之虞。

一位觀光局官員觀察,日本強震引發的核災,讓亞洲各國赴日旅遊的觀光客大幅減少,全轉往鄰近地區旅遊。

台灣也在星馬、港澳、大陸觀光客來台人數倍增的情況下,適時填補流失的日本市場。

其中尤以陸客對台灣市場最捧場。根據觀光局統計,日本震災後,陸客來台人數突然激增,從原來每日2500人,暴增到4500人以上,應該是日本無法成行,於是轉單到台灣,觀光局判斷,日本震災讓陸客赴台的旺季,提前到來。

國內旅遊市場也意外受惠。

3、4月原是國人赴日賞櫻的旺季,但今年日本強震發生後,民眾對日本卻步,使得國人赴日旅遊的人潮,轉而在國內旅遊。

根據104人力銀行於日本地震後進行的調查發現,八成國人不敢赴日,34%將留在島內旅遊,這也讓日趨飽和的國內旅遊市場服下大補丸。

不過,日本震災這段插曲,似乎沒有讓國內外企業財團對台灣觀光業的投資布局腳步放慢,甚至還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不斷成長,5000億觀光商機,掀起大投資潮潮?

根據《遠見》與104人力銀行市調中心在今年初完成的「大觀光年國內企業投資與人才調查」,國內企業打算進場搶食觀光市場大餅的比例,將從原本的37%提高到52%。

也就是說,超過五成企業都不願放過大觀光年帶來的龐大商機。「如果把去年國際旅客貢獻的2700億觀光外匯收入,加上國內旅遊創造的2400億,至少就有5000億,」一位觀光局官員估計,今年將有機會挑戰5500億商機。

這代表大觀光年的大餅雖香,但競爭廝殺也將空前激烈。

競爭態勢最明顯的非飯店業莫屬。這幾年新開的飯店,只能用「雨後春筍」來形容。

飯店業競爭激烈,猶如進入戰國時代

台灣從北到南,國內企業財團摩拳擦掌,建商搶進飯店;深耕飯店市場已久的飯店,也打算增設據點、拓展版圖;許多老舊旅館更獲得重生,進行拉皮改裝;就連國際飯店品牌也看好台灣,積極布署投資。

「國內飯店業已正式進入戰國時代,」福華飯店總裁兼福泰連鎖飯店執行長廖東漢觀察。光是過去兩年,就有26家大型旅館裝修更新設備,投資金額達到28億,今明兩年完工的觀光旅館約有14家,到時候全台灣觀光旅館的房間總數將從六年前的2萬1095間成長到2萬7747間。

雄獅旅行社總經理劉文義觀察,這兩年國內的客房數,比兩年前成長三成以上。

交通運輸、伴手禮夯,業績好到破錶

交通運輸業的競爭也進入白熱化。「從去年開始,台灣就買不到車了,尤其是六人、八人、九人座的商務用車,完全買不到,遊覽車則不知要等多久才能交貨,」一位旅遊業者生動描述一車難求的現狀。

今年1月,公路總局召開遊覽車牌照審議委員會,包括客運業、旅行社、車輛製造業、遊樂區等17家業者都來搶牌照,創下歷年之最。

「我之所以會爭取遊覽車牌照,主要是看好國內觀光業的前景,」今年六家剛獲准成立遊覽車公司之一的李博文坦言,市區公車與國道長途客運已經相當飽和,根本很難再擴張路線,於是才決定購進30輛遊覽車,以首都通運之名跨足觀光業。

伴手禮市場更是破天荒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以去年陸客來台必買榜首的鳳梨酥來說,年產值從五年前的20億,暴增到現在的250億,成長超過十倍,這也吸引地方政府、連鎖企業躍躍欲試,甚至連街頭巷尾的麵包店,都不得不賣起陸客最愛的鳳梨酥。

引領這波熱潮的就是19年前從淡水發跡、由五位東南工專機械工程系同學共同創立的維格餅家。

接受《遠見》雜誌採訪的一個小時內,維格在承德路上百坪旗艦店陸續開進七部遊覽車,其中有五部是陸客團。

「鳳梨酥從台中發跡,我們把它帶到台北來,現在成為觀光客來台必買的伴手禮,」維格餅家總經理李振榮說,藉由到觀光客出沒的地方分送產品試吃、跟著觀光局深耕各國旅展,維格從學校旁一家不起眼的麵包店,一躍成為擁有11家分店、去年營收4億、三年後準備上市的台灣伴手禮龍頭。

李振榮表示,維格為自由行陸客開設的據點,已經幾乎涵蓋他們所到之處,未來將不斷提升購物環境,像是人民幣兌換、送貨到飯店,以及年底前完成的兩家觀光工廠,「今年營業額應該可以破8億,」他毫不掩飾企圖心。

※延伸閱讀:
黃金10年來了!(中) 
黃金10年來了!(下)

劉憶如會後指出,台灣下一波將出現七大明星產業

劉憶如點名 七大明星產業出列

經建會主委劉憶如
經建會主委劉憶如昨(8)日向國民黨中常會簡報「台灣下一波產業發展的優勢和限制」,劉憶如會後指出,台灣下一波將出現七大明星產業,包括文創及數位內容、生技及國際醫療、綠能及智慧綠建築、都更和土地及園區開發、觀光旅遊及餐飲、智慧電動車和高科技。所謂高科技是指:智慧手持裝置、雲端運算和WiMAX。
馬英九總統在聽取報告後表示,台灣不以成為一個IT資訊科技大國為滿足,將逐步轉成能源科技(ET)大國;台灣的太陽光電及發光二極體等項目的出口都是全球的前幾名,這表示我們有這樣的機會。
馬總統指出,台灣的表現在2001年到2009年間排名落後亞洲四小龍,他上任後政府力爭上游,但還是有些項目沒有完全改善,特別是消費成長方面,在四小龍中仍殿後。他希望各部會全力以赴,一方面爭取更多國外投資,另一方面維持國內投資,除了可以增加消費,也可以帶來更多就業機會。
上述七大產業是根據國內外招商場次的反應綜合得到的結論,投資人對政府提出的六大新興產業、四大智慧型產業和十大重點服務業做了篩選。
劉憶如說,文創數位內容只占國內股市市值0.19%,生技醫療照護只占0.48%,觀光美食只占0.50%,都更加智慧綠建築占1.82%。「他們所占的比重都很小,這表示上述產業在台灣可以成長的空間很大。」劉憶如說:「十年後,相信產業市值比重的圓派圖將會出現巨大的變化。」
股市已經反映未來產業趨勢,劉憶如說,去年下半年到今年6月3日,近一年間,股市市值成長27.09%,觀光旅遊產業市值成長率高達88.78%,生技醫療成長45.77%,都高出大盤許多。


圖/經濟日報提供



圖/經濟日報提供
【2011/06/09 經濟日報】http://udn.com/

2011年6月13日 星期一

微軟對Andriod系統收取權利金

宏達電:微軟未要求漲權利金

 更新日期:2011/05/31 03:02 鐘惠玲/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鐘惠玲/台北報導】
部分媒體昨日引述花旗環球證券報告,指稱微軟收取Andriod手機相關權利金將調漲,並且以此推斷,宏達電今年毛利率恐將因此縮水,宏達電昨日主動發出重大訊息,強調宏達電去年就權利金議題,已與微軟達成協議,相關成本已反映在帳上,微軟今年並無再要求提高權利金之議。
受到微軟權利金調高新聞影響,宏達電昨日股價下跌10元,收在1170元,花旗環球證券昨日也主動澄清,媒體報導消息並不正確,花旗旗下分析報告,並沒有談及任何關於微軟調漲權利金議題,該篇報告僅點出,微軟一般是要求7.5到12.5美元,因為宏達電的數量大,宏達電每支手機付出權利金僅5美元,所以付出的權利金低於一般水準。
Android作業系統在智慧型手機市場出盡風頭,雖然Google沒有收取權利金,花旗環球指出,微軟要求每個Andriod相關裝置,因為使用到微軟的專利,必須支付約7.5到12.5美元不等權利金,其中電子書裝置收的最低,然後是平板電腦,最高的是智慧型手機。
花旗環球強調,宏達電從2010年下半開始為Andriod裝置支付微軟權利金,但不認為微軟試著調高宏達電需支付的權利金,甚至隨著手機出貨量增加,宏達電還有好機會讓權利金在2012年洽談調低。

IDC-2015手機市場預估(2011.6)

IDC斷言 微軟WP7勝蘋果iOS

 更新日期:2011/06/12 02:09 記者吳筱雯/台北報導
工商時報【記者吳筱雯/台北報導】
微軟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Windows Phone 7市場佔有率在2015年超越RIM、趕過蘋果,成為全球第2大。市場調查機構IDC預期,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將在2015年達到近10億支規模,Android仍將是龍頭,微軟則在諾基亞力挺下成為第2大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
去年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才剛過3億支大關,在整體手機滲透率也才僅有兩成多,然而隨著中低階智慧型手機越來越普及、低階智慧型手機越來越好用,以及數據上網資費多樣化,IDC表示,預估今年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將達4.72億支,比去年大增54.7%,2015年全球智慧型手機銷售量甚至將上看9.82億支。
相較於智慧型手機滲透率已有5成的美國市場,亞太地區與拉丁美洲智慧型手機滲透率只有個位數字的等新興市場,最近也開始出現從普通功能手機升級至智慧型手機的換機潮,將是未來幾年智慧型手機出貨量最大的成長動力來源。
隨著智慧型手機銷售量高速成長,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競爭程度也越來越激烈,IDC表示,Android在去年第4季擠下Symbian、成為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龍頭後,預期今年下半年Android的市場佔有率將持續攀高至4成以上。
相較之下,過去霸主Symbian在失去諾基亞的支持後,佔有率急速下滑,微軟Windows Phone 7則被IDC視為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的明日之星。
雖然WP7手機今年第1季的銷售量只有160多萬支,不過IDC認為,諾基亞與微軟在WP7的緊密合作,將能為WP7帶來生機,尤其如果諾基亞的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平台轉換一切順利,2012年起就會有充足的WP7手機機種問世,按照諾基亞的說法,幾乎是每1、2個月就會有一支WP7新機上市,搭配諾基亞在歐洲與新興市場的高知名度與曾經有的高市場佔有率,諾基亞與微軟WP7將能重振雄風,2015年WP7的市場佔有率將超過20%、排名超過蘋果iOS,成為全球第2大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
IDC也指出,蘋果iPhone銷售量將持續成長,不過隨著智慧型手機市場從高階產品一路向中低階產品線發散,僅推出高價iPhone的蘋果,iOS佔有率將會受影響,預估在2014、2015年銷售成長速度將會趨緩,是蘋果佔有率恐將不如微軟WP7的主因。

NB代工廠 靠TV大翻身(2011.6)

NB代工廠 靠TV大翻身

 更新日期:2011/06/14 03:21 記者袁顥庭/台北報導
工商時報【記者袁顥庭/台北報導】
今年日系品牌大廠加速委外,索尼和東芝的委外代工比率拉升到8成以上,夏普今年委外數量倍增,鴻海、緯創、仁寶、和碩成為最大受惠者。NB拓墣產研預估,下半年全球液晶電視出貨量估計較上半年成長33%,台灣代工廠受惠於國際大廠委外代工持續增加、出貨成長率更高達41%,也將帶動NB代工廠翻身。
由於歐美經濟不振以及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對低階NB產品造成預算排擠等影響下,導致NB上半年需求疲弱。根據拓墣統計,上半年台灣NB代工廠出貨量估約8,390萬台,較去年同期衰退7.6%,也是首度出現負成長
NB代工廠今年出貨表現平平,代工廠積極布局液晶電視代工、手持式裝置其他產品的策略可望展現效益,液晶電視反而成為下半年最大亮點。特別是在日圓升值、製造成本偏高的壓力之下,今年日系品牌加速委外代工,索尼在賣掉墨西哥斯洛伐克西班牙3座海外工廠之後,液晶電視委外代工生產的比率從去年的40%拉高到85%,其中緯創和鴻海並列最大代工廠,訂單數量都上看800萬台。
至於東芝,去年已有半數液晶電視委外代工,今年委外代工的比率更是上看80%,合作伙伴除了仁寶,今年還新增了和碩,也讓兩大代工廠出貨看好。今年夏普也將釋出15%到20%的代工訂單,鴻海成為最大的代工伙伴。
拓墣指出,受到上半年歐美終端消費疲弱,再加上日本地震導致內需不振,以及大陸市場成長趨緩等影響,上半年液晶電視出貨量為9,245萬台,年成長率僅13%,是近年來新低。下半年受到LED降價,Smart TV新機推出,以及大陸十一長假促銷、歐美年終旺季效應帶動,預估下半年出貨將達1.23億台,較上半年強勁成長33%。
而受到國際品牌委外代工持續增加的挹注之下,台灣代工廠出貨成長更優於市場平均,拓墣指出,今年上半年台灣代工廠出貨量約2,589萬台,年成長率約35%。下半年進入出貨旺季,成長動能更強,預估下半年台灣代工廠出貨量可達到3,661萬台,較上半年成長41%,讓NB代工廠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