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日 星期一

Myspace 重振心得


Myspace經驗 網路經營借鑑http://mag.udn.com/mag/digital/storypage.jsp?f_ART_ID=359974
 2011/12/12一年前,社群網站Myspace在前執行長瓊斯(Michael Jones)帶領下進行大改造,但仍無法達成既定目標
【經濟日報╱編譯 廖玉玲】一年前,社群網站Myspace在前執行長瓊斯(Michael Jones)帶領下進行大改造,但仍無法達成既定目標,Myspace今年8月被Specific Media公司收購,瓊斯也隨之下台。他回顧並分享這段經驗給其他同樣肩負振衰起敝任務的執行長、經營網路業務、還有有志走這條路的人。
消費者對品牌的記憶會維持很久:創造新品牌通常比投資一個既有品牌更能得到豐厚回報,例如Google為搶攻社群網站,推出Plus,而不是從原有的Buzz或Orkut下手;AOL發展Patch,而不是AOL Local。但瓊斯當時選擇保留Myspace,這是個錯誤。不管如何改善產品或行銷訊息,消費者對Myspace品牌記憶太深刻,根本不想用新的眼光和開放的心來看該網站。
或許有人會說,若再多砸點時間和行銷費用,就能改變用戶對Myspace的觀感。但似乎從未見到其他大型網路公司因大舉投入品牌行銷活動,就成功扭轉頹勢的前例。
實用性勝過娛樂性:Myspace缺的是實用性,沒有一個產品誘使用戶天天到網站來報到。Facebook一開始就要求使用者以真實姓名註冊,有助建立真實的社群網路世界,這對使用者而言就很實用。
雅虎和Google也是很好的例證。雅虎是以內容導向的娛樂品牌,Google則是接近純實用性質,比較後會發現,市場和消費者較看重實用性而非娛樂性,因為實用性會讓消費者願意維持比較長久的關係。
被察覺的動能等於被察覺的價值:截至2010年8月止,Myspace每個月和超過1億名用戶互動,儘管如此,Myspace的市場價值仍遠不如其他許多類似的小型同業,顯然市場以對一家公司的動力的觀點來決定其價值。對新創公司而言,其實動力就是一切,最糟的是沒有展現出強烈的成長動能。
大型組織內部的改變須聚焦激烈的行動:若沒有大幅改變人事布局,很難快速轉型。Myspace進行多次人事和組織調整,但這些改變仍不夠激烈,無法完成任務。
‧單一前門等於單一故障點(SPOF):許多像Myspace和雅虎這類大型網路公司,都用單一的「品牌」前門,用戶從一個點進入網站。Myspace整裝出發後,部分產品和使用者行為的領域開始顯露成長。不過因為只有單一前門,所以無法輕易展現出適用於整個網站的清楚定義的動力。
網路仍在青少年階段,在更成熟事業體中展現新生命,對長期成功而言相當關鍵;克服這些問題後會發現:在老牌大企業基礎上建立新事業體,是快速成長、重建觀眾的最佳方式。(取材自CNNMoney)


全文網址: Myspace經驗 網路經營借鑑 | 線上國度 | 網路文化 | udn數位資訊 http://mag.udn.com/mag/digital/storypage.jsp?f_ART_ID=359974#ixzz1iMFlSgyh
Power By udn.com 

沒有留言: